乐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鄱阳湖盆地边缘与赣北丘陵交界处,北距瓷都景德镇50多公里,建制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和富庶的生活造就了乐平悠久的农耕文明,也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戏曲和戏台文化。
我出生在乐平乐安河畔的黄铁炉村,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村子里的两座戏台,一座是祠堂戏台,另一座是万年台,记得每逢村子里重大日子都要在这两座戏台上连续唱好多天大戏,台下观众带上自家煮的毛豆花生,一边吃一边看,儿时的我们就在戏台边追逐嬉闹。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村里还保留着戏班子,道具行头、吹打乐器样样齐全,演员都是本村村民,我外公就是其中一个老演员,从二十几岁演到六十多岁,一直扮演须生,打小我就喜欢看他化上妆扮皇帝,每每见到他在戏台中央正襟危坐、满脸肃穆的神态,我总会自豪地跟身边的小伙伴炫耀说台上的皇帝就是我外公……这些回忆总能令人回味无穷。
再后来,我进入乐平文化部门工作,几十年来都跟乐平的文物打交道,通过慢慢地接触后,我渐渐意识到儿时村头巷尾的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古戏台都是百年文物,越是深入,就越是痴迷,对于古戏台的研究也就越来越深入了。后来,我们对乐平20多个乡镇做的调查数据显示,乐平现有乡土戏台412座,最早的一座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涌山镇涌山村昭穆堂戏台,保存最好的则当属清道光年间建的镇桥镇浒崦村名分堂戏台。这些古戏台以清代时期的居多,民国时期的次之,在历史的时光中历经风雨,它们或是褪去光彩,倾颓凋敝,或是依旧发挥着演出功能,或是被村民维修翻新。乐平古戏台数量之多,规制之大,历时之长,在全国县市中亦不多见。
为何乐平会有如此众多的古戏台?这还要从乐平所处的地理环境说起。乐平地处黄山余脉向鄱阳湖平原西倾地段,与周边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向西向南的鄱阳湖周边县市处于洼地,古时十年九涝,房舍是民众的主要财产,担心辛苦建设的房子被冲毁,当地居民很少建砖瓦房,而多是草房。乐平向东向北的县市多是山地,很难发展农耕。相比鄱阳湖周边洼地,乐平地势较高,境内流淌的乐安河水系呈羽状分布,乐平大多数地区都位于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腴,雨水充沛,且少有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劳作,自唐以来少有战乱,当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宋人周邦彦在其诗作《乐平道中》就描绘了乐平人安逸的生活:村村沽酒唤客吃,并舍有溪鱼可叉。与周边地区相比,乐平自古就在经济上富足,这也带来了乐平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乐平人重视忠孝节义,历史上涌现了很多节义之士,而氏族宗法又是当地重要的社会根基,讲的都是惩恶扬善故事的戏曲与氏族宗法制度的理念一致,伴随着祠堂的大量兴建,祭祀宗族等活动增多,戏曲也就与祠堂联系在一起,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客观上带动了戏台的建造。
环球电视网-看环球 知天下 版权所有 企业邮箱:abc@hqtv.com
免责声明:环球电视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著作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413527086@qq.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