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爱心助学|让爱心传递,让善举延续
时间:2021-06-23 09:44:05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扶贫济困、慈善为怀,帮助弱势群体,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6月18日-20日,“习酒·我的大学”百名逐梦者四渡赤水红色行活动在遵义市习水县举办。

两天时间,百名“学子”及相关负责人欢聚一堂,以其青春活力与实际行动,彰显了公益活动的生动注脚。

十五年来,受益的“学子们”,有的事业有成、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刚刚涉足岗位,无论何种,这次,他们从全国各地齐聚这里,只为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他们亲切的称为——“回家”。

公益是刻在骨子里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就是想让怀抱梦想的学子不因一时困难而失去机会。而这一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在时间的流转中,已蓦然走过了15个年头。据悉,1980年,厂职工们就开始自发捐资助学。2006年,项目正式启动。自此,用善意和爱心开辟了一个公开、便捷的助学渠道。

十五年间,风雨无阻,无论发展平顺,还是遭遇挫折,一直全力坚持开展此活动,迄今已陪伴近2万名优秀学子圆梦大学。改变了学子甚至其家庭的命运,更肩负起乡村、地方振兴的国企之责。

今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也是开启“后百亿”时代新长征路的出发点。持续推进公益助学,并举办本次活动,折射出其在公益助学路上日益坚实的步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早在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实施“希望工程”,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十多年来,包括企业在内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发力,让希望工程从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滚滚洪流,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此项目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希望工程背后所代表的教育扶贫,着眼解决从“家门”到“校门”的困难,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引领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持续帮扶下,近2万名青涩学子,从懵懂青年蜕变为社会中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为自己的家庭振奋、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个人的贡献。

2009年获奖的“90后”学子龙水维就是一名典型代表。来自贵州铜仁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的他,在帮扶下成功入学并在大学毕业后成功创业,而且通过创业帮助数百家公司获得了发展。谈到当时获得“我的大学”奖学金,他表示,此奖学金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与求学的渴望,让自己愿意将爱心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创业是很辛苦的,放弃的念头无数次涌现,又无数次被压抑下去。然而在西南边陲艰苦创业,几经波折,厚积薄发,从‘三人起家’到今天的百亿级,十分不易,也振奋人心。”龙水维有感而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受助的学子们,形成了一种“传统”:传承大爱精神,并不断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关心公益,共同传播公益活动所传递出的正能量。

“君子之品”,君品文化是它的活的灵魂。君子是有伟大人格、高尚品德、崇高修养之人,其主体思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君品,即具有君子品德、品质。君品文化,是敬重传统文明并自强不息的体现。

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规律,崇敬自然,秉承传统,同时又自强不息,主张厚德载物。坚持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不冒进、不跟风,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回报社会。除立足行业根本外,还支撑了它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热情。

始终坚持发扬“厚德自强”的君子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其内在驱动力下,继续践行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做好企业、做好公益,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贡献力量。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已构成一种真实的市场竞争力。在厚重的文化推动下,公益之路越来越成为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工程,其“义利并举”的公益举措体现出其独树一帜的君子品格。(姜诚)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