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医者的慈善情怀
时间:2021-07-08 12:17:30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微信图片_20210708202030.jpg

2021年7月8日,“同心·共铸中国心”青海果洛行大型公益主题活动在玛沁县玛央广场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央统战部指导,步长制药集团全程组织、资助。来自全国的300余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

微信图片_20210708202026.jpg

如果不认识赵涛,很容易就会把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他当作一个没有穿白大褂的医生。事实上,赵涛毕业于医科大学,并在毕业后行医数年,而作为步长制药董事长,他同时又是一位叱咤商海二十八载的企业家。  

但赵涛却说:“今天的企业家,各自的战略都很清晰,各有各的招。而做慈善,大家都还在探索之中。”在慈善道路上,赵涛已认真探索多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共铸中国心”组委会秘书长。

"同心 · 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的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原中央统战部七局局长安七一讲了一个故事:2006年春天,一个美国教会代表团到西藏,筛选了300多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首批30个送到北京治疗,手术完成后,他们告诉孩子说:“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总统派我们来救你们的,你们将来一定要崇尚美国的民主、自由“。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美国人走了,还剩下300多个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夭折了。

知道这件事后,步长制药毅然决定:我们来救这批孩子!

一句承诺,十年坚持!

从此,同心 • 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就在中央统战部指导下,国家卫计委,国务院侨办支持下,步长制药集团全程组织、资助。十多年来,活动足迹遍布西藏和全国四省藏区,十三个地、州、市,五十多个县。来自首都乃至全国400多家医院,20多个学科的3.2万名专家、教授,在张伯礼院士、高润霖院士、王陇德院士、黄璐琦院士、陈香美院士、郎景和院士、陈凯先院士、韩雅玲院士、董家鸿院士等的带领下,为56万人次藏族及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医疗救助;在这基础之上,对藏区儿童开展先心病筛查,共筛查27750人次、确诊2171人、手术1830人,对藏区同胞开展肝包囊虫病筛查,共筛查11339人次、确诊165人、手术100人,脑瘫患儿在当地手术60余人在北京手术40余人,白内障患者在当地手术6500余人在北京手术3000余人;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藏区设立四个健康学院和健康大讲堂培训点,形成17个学科、11位院士和相关学科领军人才引领下的专业医疗带教培训队伍。组织培训450多场,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和农牧民15万人次;为解决藏区十几万妇女健康问题和最基本的个人卫生问题,设立藏区妇女健康帮扶工程,建设30余个母亲浴室。

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走进藏区老百姓家里为百姓诊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高润霖在藏区给牧民诊治。

步长创始人赵步长教授在藏区为百姓诊治。

中央统战部领导高度肯定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2015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当时任中央统战部长)在四川考察期间,专程前往阿坝看望正在义诊的医务志愿者,同年9月底,孙春兰在中央统战部接见志愿者代表,高度肯定志愿者的爱心善举。

2019年元月3日,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中央西藏办副主任斯塔在中央统战部亲切接见"同心•共铸中国心"志愿者代表。尤权部长充分肯定了同心共铸中国心十年来所做工作,就未来项目开展给出了充分的指导意见。并勉励志愿者再接再厉,代表党和政府继续做好针对藏区的医疗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

而慈善亦给赵涛带来颇多回报。赵涛坦言,做慈善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私利”。“企业做到一定阶段之后,金钱已无法让我满足,需要提升境界,通过帮助别人获得更大的快乐。”

行医赚到第一桶金

那是1991年,赵步长和赵涛父子应邀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全球中医结合会议,在会议期间,组委会安排了一次中医针灸治疗,赵涛给已经瘫痪在床6年的老人刘亚美做了30分钟的针灸治疗后,刘亚美奇迹般地从病床上下来走路了。这仿佛电视剧般的场景轰动了现场。“当时全场的人都鼓掌,接着就问保证她能站住吗,瘫痪了六年,治疗二十分钟就能走路了?接着当地报纸上说中国医生来,奇迹就出现。”赵涛回忆说。

那是1992年12月8日,这一天新加坡当地媒体《联合晚报》的头版新闻格外引人注意,题目是《药气针疗二十分钟,瘫痪六年,药帽一戴头,老妇就能走》,一时间,一对来自中国的中医父子和他们的“中国神针”轰动新加坡,时年27岁的赵涛,在新加坡民众心目中留下了名字,慕名前来求医的多达4000多人,很多人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

在新加坡,赵涛依靠他精湛的医术短短几个月内赚到了90万美金,回首这段往事,赵涛平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他坦言道,如果当时接受了刘亚美家属的重金酬谢,就将失去口碑,也就不会有90万美金的原始积累,如果不是刘亚美事件的启发,他也不会将针灸和药品结合在一起,商业天赋在那一刻全面展现出来。

商场需要胆识,也需要责任

揣着人生的第一桶金,告别了新加坡的繁忙与喧嚣,赵涛也完成了从校园学子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华丽转身。同时,步长制药成立了一支由赵步长夫妻、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10位家庭成员组成的战斗团队。但在商场如战场的实际较量中,公司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

父子联手研发出步长脑心通,凭借过硬的科研水平和产品质量,步长脑心通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在西药几近垄断的医药市场打了一片天地。

因为父子二人都是医生出身,深谙药品能救人也能杀人的道理,在药品的质量上严格把关,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差错。他们从原产地引进药材,避免中间流通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发生,又能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这一原则一直到2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在坚持,山东、陕西、河北等的药材生产基地也为步长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赵涛凭借着医者的原则和适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部署,让步长制药短短三年内由500万的销售额飞跃到4亿元,到21世纪初,达近百亿元。步长集团的飞速发展下,赵涛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盲目也不好大喜功,他始终认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不一定就是好事,企业发展过快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必须告诫自己要慢下来,如果一味追求速度、根基不牢,则万丈高楼也有顷刻倒塌的危险。

医者之心

赵涛的慈善观,缘起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父亲赵步长的影响下,他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小就被培养教育要助人为乐、有仁慈之心。赵涛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乐施善行义举,这对他影响颇深。  

爷爷曾告诉赵涛,自己年轻时救过七个人的命,“虽然没有钱,但是通过自己的力气帮助了别人,亦是一种善行。”赵涛说。赵涛的父亲赵步长年轻时曾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行医,为约十万名患者看过病。即使已时隔多年,赵涛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在深夜走出家门,无偿为罹患急症的乡亲诊治的情景。

赵涛不是佛教徒,但他认为自己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祖上积德有关。因此,他做慈善,部分原因是“为了积德,为社会、员工积德,为后代积德”。在事业蒸蒸日上之后,开始想到回馈社会,而出身西部的他,深刻知道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疾苦,人们健康问题堪忧。

2008年汶川地震后,赵涛带领一支由30多名医生志愿者组成的医疗队进入灾区。在亲眼见证过灾区缺医少药的场景之后,组建一支长期医疗救助队伍的系统公益构想,出现在赵涛的脑海。

2008年5月16日,挂靠在北京市红十字会之下的“共铸中国心”基金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帮助提高中国西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让更多穷人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心脑血管病在落后地区得到更好的控制和医治。

百年慈善的理想

慈善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社会各界资源纷至沓来。中央政府及西藏、内蒙古等项目实施地政府,均对“共铸中国心”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北京市红十字会、香港马会都是项目的重要合作方;参与项目的5000名医生及社会志愿者,都是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而赵涛的企业家朋友们都纷纷对项目慷慨解囊。

“这个项目超越了慈善的单一范畴,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政府对这个项目一路绿灯。现在,步长集团的资助占‘共铸中国心’总投入的95%,哪天这一项目继续壮大后,80%的项目投入都将来自社会。这才是一个项目真正的成功。我希望有一天,公益慈善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事。”赵涛说道。

“我只是一个慈善倡导者。”赵涛轻描淡写地定位了自己的慈善角色。赵涛在一次中国慈善榜典礼上,首先向参与共铸中国心的4900多名医务志愿者致谢,是他们的大爱让“共铸中国心”这个大型公益项目分别走进了四川、宁夏、山东、内蒙古自治区、西藏、青海等地,为当地的老百姓送去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医务志愿者是真正的慈善的践行者。

眼下,赵涛最为关心两件事,第一件是把步长做成伟大的百年企业,另外,就是打造百年慈善组织,“共铸中国心”建立之初,赵涛并没有对项目的未来思考太多。但现在,他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我希望‘共铸中国心’能够做到一百年,后面的挑战是,如何做到一百年。”对此,赵涛似乎胸有成竹,他说:“一百年后,我们都不在了,但是‘共铸中国心’还在,它会成为一个社会品牌,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慈善家参与其间。”

“做慈善是企业家获得公众尊重的重要方式。人活着,不就是活个尊重吗?”赵涛这样说。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