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返乡医生”胡馗:医学如明珠,也在寻常中照亮
时间:2021-08-20 02:32:51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胡馗回到贵州4年了,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在他回到家乡那年,也就是2018年7月5日,多家主流媒体为他刊文点赞,称他是“放弃海外名校博士后,复旦博士回贵州做医生:哪怕一辈子默默无闻”。当初他放弃了海外名校博士后深造,也放弃了留在上海,选择回乡。

“重要的是在自己心中,想要成为怎样一个人?”胡馗说。他想做的,就是一名优秀的心外科医生。

虽然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会离得“桂冠”更近,但医生、医学也需要进入市井乡野,照亮普通人的生命。而今在这条路上,他仍步履不停。

凭实力的“网红”

最早让胡馗被大众知晓的,是2015年发生在上海的一起意外。那年11月,上海马拉松期间,一名参赛者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脏骤停。

赛场上发生猝死事件时,黄金抢救时间不过4-6分钟。幸运的是,在他倒下时,前方200米处是十多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其中就有博士研究生胡馗。胡馗当即双膝跪地,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经过抢救,终于将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这也让胡馗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特别多,但拯救生命是有挑战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同时,内心那种喜悦也是别人无法体验的。”胡馗说,而这份体验,不只是在医院、实验室,就算在平常生活中也能经历。

那刚好是胡馗攻读博士的第一年。

“返乡”的决心,也早在那时许诺下来。作为一名医学生,胡馗在2014年毕业,获得了复旦大学心血管外科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又考入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始了从医生涯。

从上海到贵州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差距。也是那一年工作的经历,让他决定继续学业,但胡馗与大多的深造者不同: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虽然说,职业规划早早落定,但这没有耽误他的学术进取。读博期间,胡馗的科研成果累累。他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42,申请专利6项。他还成为欧洲心脏病协会会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青年会员,多次受邀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正是因为这些成就,胡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接到了世界名校的offer,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在2018年回到贵州。

“留在上海或去国外,我能做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可以替代的,自己只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但回到贵州,我能做的事情是很多人做不了的,相对值贡献更大”,胡馗如此解释道。

“多”此一问

回到家乡,胡馗接触到很多更基层的患者,令胡馗感受到的,不仅是作为医生的自豪感,这还让他有了更多的细节发现。

有两次经历让他留下印象。一次是2019年11月左右,做完手术的一名患者来复查,那是28岁的一位女性。胡馗当时问她,有没有生过小孩?

在询问过后,他才知道,患者之前在很多小医院看病,医生都说因为做了换瓣的手术,所以她不能生小孩。同时,因为一直被告知不能生育,这个年轻女孩连恋爱也不谈,从来没有男朋友。

胡馗笃定地告诉女孩:“虽然是有胎儿畸形的风险,但是,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法规避风险,不是绝对不能生小孩的”。

另一次经历,也肇始于他的“多此一问”。患者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做了先天性心脏病的的收,胡馗就问她:“你现在读书成绩怎么样呀?”

女孩却是一脸的懵懂,然后告诉他,自己没有在读书了。胡馗回忆说:“女孩说自己做了手术,没有健康证,所以不让读书”。听完这话,胡馗立刻开了一个健康证明,表示女孩的复查各项指标都很好,生活可以完全不受限制。

后来,胡馗了解到,这个女孩拿证明去恢复了上学手续。

从上海到贵州,让胡馗明白,医疗的规范化是一条很长的路。在这之中,如何让普通人接受规范化诊疗,对自身健康有清晰认知,这是很困难的、但也是必行的路。

因此,胡馗兼职做起了科普专家,他与腾讯医典合作,推出了系列医学的科普文章。

疾病固然可怕,但普通人对诊疗的无知、误解,显然是更可怕的次生灾难。

胡馗以他主攻的心血管疾病为例,“像是马方综合征遗传病,早期的发现尤其重要,最根本的,是采取辅助生育的技术控制它,让它在一个家族中消失”。

然而,病人和家属更多的是不理解,“他们会想,我都做过手术了,还筛查什么?或者是有的家属,他们会觉得,人好好的做什么检查?”每当此时,胡馗非常无奈。

根治马方综合征遗传病没有捷径,胡馗和团队克服困难,在目前筛查了近10个家族,果然发现了“未病患者”。他介绍说:“我们发现了很多没做手术的小孩,最小的才三四岁”。

早发现才能早解决,胡馗表示,这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团队会继续做下去。

“科普能救更多的人”

将普通人不了解、不关心的重要工作普及下去,业界叫这科普。在胡馗看来,对医学的科普尤其有价值。

“比如说我,今天看一天门诊,我可能就看了四十几个病人,但是如果我科普一件事情,如果他的普及面非常广,可能就有10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看到这个结果”,胡馗说。

而在医学层面,由于真正的大专家们太忙,没有精力做更多时,于是这一块的真正知识是很稀缺的。胡馗希望,科普工作能弭平其中鸿沟。

4年前,胡馗获得了巨大关注,有人因此称他是“网红医生”,但他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我是凭实力的”,胡馗解释。

一件事慢慢改变他的看法,胡馗说,在他的事被报道后,许多网友给他私信,说是受到了他的鼓舞。他发现,“网红这件事,它也有它的好处”。这就像科普工作一样,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知悉,从而改变固有的刻板印象。

“我尽力抽时间在做科普,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医生投入进来”,胡馗说。

历数这4年来,胡馗走了一条行迹不同的路。

有人会问他,为了一种情结,回到家乡后悔了吗?

“当然不后悔”,胡馗说。“唯一有可能会后悔的事,就是我回来以后,没有继续努力,改变了原来的初衷,没有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奋斗。”

责任编辑: admin
新闻推荐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