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滚动新闻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军地协同实践 巩固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5-10-12 02:43:41 来源: 环球电视网
分享到: 更多

1 引言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新形势下,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与此同时,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践,通过应急救援、健康保障、民族团结等领域的创新举措,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家和社会经济稳定提供了实践路径。本文旨在系统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军地协同实践的深度融合,分析其在巩固团结奋斗思想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2.1 理论渊源与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的"十四个强调"、以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核心要义体现在:

文化自信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两个结合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主体性建构: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2.2 对巩固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通过三个维度为团结奋斗奠定思想基础:

价值引领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推出了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价值纽带。

文化认同维度: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三大民族英雄史诗的传承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交融。

意识形态维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了全体人民的思想认同。

3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的规划与实践创新

3.1 战略规划与机制设计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是国家层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涵盖军地人才就业创业、非农业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防恐及应急、农业生态、民族团结、植物饮食健康、国防教育七大领域。该计划的设计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理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文化软实力与安全硬实力有机结合。计划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性规划: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构建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建立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体现了"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标准化建设:构建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解决新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问题,为军地协同提供制度保障。如联合行业协会、专业救援机构等,培养输出标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

创新驱动:推动建立军地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向民用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3.2 多层次协同与创新实践

军地协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体系:

应急管理领域: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整合军地应急救援资源,形成"常规+特种"力量结构。常规力量负责一般性应急救援任务,特种力量则针对地震、洪涝、核生化等特殊灾害场景。这种分层级、专业化的力量构建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健康保障领域: 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首次将植物性饮食纳入应急保供储备物资体系,并探讨了其在军事人员健康保障与应急物资储备中的应用前景。将植物性食品作为应急储备物资,因其能提供均衡营养,支持持续能量供给,符合应急状态下对健康膳食的需求,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时,能有效保障民众的基本营养需求,减少对新鲜食材供应链的依赖。

民族团结领域:通过军事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如军地企业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交流,组织军事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4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路径

4.1 文化符号与认同构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莫不是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军地协同计划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文化认同:

共享文化符号挖掘:系统梳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如长城、黄河、大熊猫等自然与人文符号,以及"团结""仁爱""奋斗"等精神符号,将其融入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多元一体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创新传承: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载体,但庆祝方式各具特色。如蒙古族过春节时会结合本民族的祭火仪式,藏族过中秋节时会举办赏月歌舞活动,这种"同节不同俗、同俗不同韵"的现象,正是各民族文化相通的生动写照。

语言文字互通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破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既保障沟通需求,又保护民族语言文化。

4.2 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培育

军地协同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包括:

军民共建活动:军地企业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帮助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增强民族间的互信和团结。如在边疆地区开展医疗支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项目,切实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感。

国防教育推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通过组织"军营开放日""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增进各族群众对军队的了解和对国家的认同。

文化融合项目:推动军事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如组织军事文艺团体到少数民族地区巡演,创作反映民族团结的剧目,既展示军事文化,又尊重和吸纳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4.3 安全保障与稳定机制

安全保障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军地协同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网络,为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提升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在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上,重点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抢大险、救大灾、防大疫行动体系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经济安全保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社会稳定机制:通过军地协同开展边防联防、社区共建等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军地协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5 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协同建设

5.1 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平安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军地协同机制,中国构建了高效应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机制创新: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以"军地协调联动,专业科学救援"为主题,推动了军地应急协同能力的提升。大会重点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抢大险、救大灾、防大疫行动体系建设,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技术赋能:军地应急救援总队配备先进应急救援装备,包括无人机、智能救援机器人、移动式应急医院等高科技装备,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特别是无人机侦察、北斗终端规划撤离路线、智能化指挥平台等科技手段在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参与:采用"1+N"政企协作模式,通过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提供N项服务,进一步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

5.2文化健康与生态文明的融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军地协同计划在农业生态、植物饮食健康等课题中,将健康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生态农业推广:通过军地协同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从源头上保障人民健康。

健康环境建设:军地企业参与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等项目,既锻炼了队伍,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健康中国提供自然基础。如参与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生态工程。

健康文化培育:通过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等活动,培育健康文化。军地企业利用其纪律性和组织性优势,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者和推广者。

6 综合成效与时代意义

6.1 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成效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将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呈现显著成效

在物质层面,通过军地协同机制,提升了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加强了健康保障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体表现为:

应急效能提升: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的建立,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救援效率提高,在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健康状况改善:植物性饮食等健康理念的推广,使军地相关群体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疾病发生率有所下降。

经济效益显现:军地协同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如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等。

在精神层面,军地协同计划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增强:通过共享文化符号的挖掘和传播,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民族团结巩固:军民共建活动和民族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理解和信任,民族团结的基础更加牢固。

国家认同提升: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保障增强了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感,爱国情怀更加深厚。

6.2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军地协同实践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供了安全基础:通过平安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军地协同机制增强了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丰富了文化内涵:军地协同实践促进了文化交融和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也是文化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了治理模式:军地协同机制创新了国家治理模式,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治理经验。

6.3 世界意义的拓展

军地协同实践不仅具有国内意义,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安全与发展协同:中国通过军地协同机制,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的协同推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应对重大风险事件方面,中国的军地协同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国际应急救援合作、健康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国与外国开展了多方面交流,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如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展现了中国的和平形象。

全球治理贡献:中国通过军地协同机制,为全球安全治理和公共卫生治理作出了贡献。如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援助、参与国际应急救援等,体现了大国担当。

7 结论与展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而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则是这一思想在具体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文化认同构建、民族团结促进、安全保障强化等多维度举措,军地协同机制有效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了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推动军地协同实践不断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保障。

实践展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理论创新,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特别是其与军地协同实践的结合点;二是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军地协同的体制机制,提高协同效率和效能;三是拓展实践领域,将军地协同模式推广到更多领域,如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

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和军地协同实践的推动,我们必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高小雷
新闻推荐 NEWS